出访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出国(境)>>出访体会>>正文

2015年赴英国研修体会(邓辉)

2015年10月17日-11月15日,我参加了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承办的教育部、李兆基基金、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2015年赴英国团研修考察。本期赴英研修分别以“了解高水准高效管理”“高等教育质量与地方经济发展”“指引性项目”为专题在帝国理工大学、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进行研修,研修活动主题深刻、内容翔实、节奏紧凑,让我对英国高校的实际运作有了一次直接的学习机会,开阔了视野、深化了思想、启发了思路。通过聆听讲座、现场观摩和学习交流,我感到受益匪浅。


一、通过提升外部竞争性倒逼高教领域改革


英国高等教育竞争激烈,各层次高校危机意识都很强。首先,财政拨款不断减少。2010年10月12日,题为《确保未来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布朗报告肯定了削减高等教育经费、提高大学学费上限等措施的必要性,整个报告的核心思想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英国遭受金融危机重创、政府被迫全面大幅削减预算之时,英国政府欣然接纳了报告中的许多建议,包括:改变目前由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面向所有科目给予一揽子资助的办法,定向支持优先领域;建立高等教育理事会,取代目前由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质量保证署、公平升学办公室和独立评审办公室等分别承担的职能等等。


其次,大学学费由各大学自行制定,政府对最高限额有所规定。2006年,英国政府规定学费最高不得超过每年3290英镑。然而布朗报告建议,英格兰大学学费不设最高限额,政府只担保最高每年6000英镑的学费。6000英镑以上的部分需提成给政府,用来负担学生贷款的成本。这样一来,学费越高,大学保留款的比例越低。


第三,在招生上让学生选择推动竞争。布朗报告指出,目前限额招生的办法让优质高校的发展停滞不前,而质量较差的学校则没有竞争的压力。新的办法是政府控制升学总人数,但不再对各大学具体招生人数加以限制,鼓励大学之间展开竞争。高校以输送合格毕业生为原则,为社会提供详细的课程及毕业生就业率等信息。


相形之下,我国各高校受到招生计划、学费标准管制以及平均化政府生均拨款的保护,尚未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导致活力和动力的双重不足。为此,有必要渐进提高我国高校外部环境的竞争性,倒逼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


二、提升高校聚焦未来竞争力的战略管理能力


为规范英国高校的战略规划工作,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EFCE)编辑出版了“高等学校战略规划指南”,指出战略规划通常包括以下要素:制订规划的目的,学校的使命,中长期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责任落实和时间跨度(制订年度计划的依据),对关键活动与资源的战略安排,可行性分析(含财务等),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控等。除了战略规划以外,大多数高校还有一系列专项规划,如学科规划、科研规划、教学规划等以学术为基础的专项规划,财政规划、固定资产规划、信息技术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以资源为基础的规划,国际化规划、市场化规划等其它类规划。


英国各高校均注重学校战略管理,各学校均设有战略委员会,关注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制定了各具特点的战略目标,如:IC的目标是保持和提升世界级大学的地位,KING’S则是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IMPACT),SOLENT则是以就业促进校企合作为己任。


我国很多高校往往疏于战略管理,或在战略管理上失于空洞或雷同,有必要大力提升各高校聚焦未来竞争力的战略管理能力。特别是当前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挑战、大调整、大分化”的新阶段,面对教育新常态,高校要制定好“十三五”发展规划,承担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创新方面应当的历史责任。


三、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


2013年7月英国商务创新技能部、教育部联合发布英国教育全球战略《国际教育:全球增长和繁荣》,指出2011~2012年度,国际学生在英国的生活开销为英国经济贡献了63亿英镑,缴纳学费贡献了39亿英镑;而英国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总额为175亿英镑,留学生的贡献占了大头。因此,报告提出五大战略在全球推广英国教育:欢迎国际学生来英国深造;支持跨国教育;领导世界教育技术的潮流;与新兴教育市场建立崭新的联系;抓住机遇创新英国教育品牌。可见,政府牵头制定了强大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开放英国高等教育市场,招收国际学生,输出英国高等教育,其中二流、三流大学(学院)的国际化战略操作性极强。


英国各高校普遍重视国际化办学工作,普遍关注学校的全球竞争力和全球吸引力,不同层次的高校也各有自己的国际战略,而且是涉及师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全面国际化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访英之后,目前英国高校对与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化合作非常重视。我国各高校应当确立国际合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立场,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全面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把学校国际化工作推向中高端水平。


四、在人才培养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剑桥大学理查德校长曾经指出:“用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好的学生、最好的老师,让研究者自己追求自己的兴趣,教学和科研工作才能发展壮大。”英国各学校应始终思考在各自的层次水平上如何吸引最好的学生,并给予他们最好的体验和保障。这首先体现在他们的办学理念上,包括:


第一,把学生当作消费者对待,即学生是顾客。在英国高等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被视为是“顾客”,即“花钱买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的人”。这就使得大学以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教育这个“产品”,非常重视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因为一旦“顾客”的满意度下降,顾客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就会降低,大学的教育“产品”就会面临收益降低的风险。为了使自己的教育“产品”获得丰厚的效益回报,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和保持“顾客”的满意度。以市场经济观点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把学生当顾客、把教育服务当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英国高等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


第二,鼓励自学。英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学习,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鼓励学习过程中小组之间的合作和讨论,把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知识传授、技术与技能的习得放在第二位,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独立学习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在从事相关工作时,就比较容易进入角色和取得成果。在一门课程中,教师的辅导时间至多只占1/3,其余2/3的时间则用于学生的自学。


第三,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是英国高等人才培养不懈的追求。为此,各大学不但千方百计与相关社会机构和团体、学校、俱乐部、公司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每年不断更新和扩大雇主的信息数据库,为学生创造实习和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英国高等教育在理念上对学生的定位,决定了其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举措及产生的效果,这对我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年BBC记录片《中国式教育》对中英教育方式的对比,实际上也是对教育理念的反思。只有聚焦学生权益、学生参与、学生体验,才能建立起确保教育质量的标准和流程。


五、促进学科专业交叉发展


科学不能被整齐地分割成一块块明确界限的学科,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意义的科技进展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在传统学科的交叉点或叠合处取得的。英国一些大学通过设置多种学科群,废除了传统的学系,围绕学科群来安排课程,是其交叉学科建设在教学组织上的创新性突破。通过设置跨学科性更强的新型结构——学群,即建立由多个学院形成某大类学科群的多学科群教育模式,实现学生接受较宽阔的、全面的教育,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


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定位看,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这就需要我们推倒大学内部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墙”,也推倒大学与社会、产业之间的“墙”,构建开放的、共享的、共生的学术生态体系。


大学治理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工程,我们不仅要对大学系统内部运转的各个组成要素准确定位、排兵布阵,注重大学管理知识的生成、保存和传承,提升大学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更需要把高等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观察,如此才能更加精准的理清不同类型的大学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在此次的研修活动中,我全程参加、认真对照、深刻反思,对于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和改革能力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