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访体会

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出国(境)>>出访体会>>正文

从人与自然社会之和谐管窥新西兰文化教育(贺三宝)

归国数日,脑中依然像电影一样展示着新西兰的蒙太奇。应该说要特别感谢教育厅和学校的厚爱,以及同学的互助,才使得我们有收获颇丰的新西兰求学之旅。虽短暂一月,却意犹未尽,留下More and more的好感和思念。启程前将大脑的内存尽量清空,恨不得像装行囊一样,装下值得学习的所有,然而毕竟有憾,所以整理心得也就只能管中窥豹了。

并非外面的月亮特别圆,客观地说新西兰文化及教育确有独特之处。特别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充分体现了新西兰文化与教育的灵魂。以我的浅视而言,主要体现在“兰”、“西”、“新”三字上。

”——海洋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

初到新西兰,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天之蓝、海之蓝以及与蓝色辉映的草之绿了。环境之优美,空气之清新,动物之悠然,恍如世外桃源,随便一按相机,即可产生一张明信片,自然之美无不令人赞叹。而且人与自然非常之和谐,无论在南太平洋海岸,还是库克山下的Tekapo Lake(特卡波湖),基督城的Hagley Park (海德里公园),都有海鸥、野鸭、天鹅等野鸟,它们淡定神闲,与人亲密接触而不惧怕。遍地绿草如茵的牧场,牛羊闲庭信步,似乎与风景融为一体。Avon River(艾芳河)河水清可见底,鱼儿悠然自得。很少看到污染的工业,垃圾分类处理。自来水龙头直接打开就可以喝,鞋子可以好久不擦。不免会问,这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NO,这是敬畏自然、包容大气的海洋文化使然。只有在国民对自然的重视和爱护的基础上,自然才会这么慷慨地馈赠给国民最珍贵的礼物,才会留下如此美妙的环境。新西兰的国旗深蓝背景、文化图腾“蕨叶”、国鸟KIWI,以及那一首荡气回肠的毛利歌Po kare kare Ana(《河水湍湍》,被称之为新西兰第二国歌),无不体现着尊重自然、崇爱自然。没有人想着破坏环境,没有人想伤害动物,只有在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教育的感染下,才会有如此的今天。想想世界上一些只求眼前效益、不顾未来生存的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应该感到震撼和汗颜。我不禁想起教育的真谛,教育其实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人成其为人,首先必须是自然的人,必须懂得生存之道,人与自然不是单向索取的,而是相互依存和反哺的,人对自然的过度攫取只会带来可怕的恶果。其实不少天灾乃是人祸,就是自然对人的惩罚。我们自己的先贤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想其中就蕴含着这样的道理。

西”——绅士文化:人与社会的和谐

同学中有去过英国再到新西兰的,感觉新西兰就像英国的COPY版,比较典型的西方韵味。其一是城市风格。教堂,博物馆,火车站,很多公共建筑都是哥特式的风格,独特而唯美,简约而不简单,每一个角度,每一块砖瓦都饱含着艺术的元素,充分体现着宗教学、建筑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融合,令人感觉视觉的舒畅,久看不厌。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是与建筑设计者和欣赏者的绅士精神有关呢。其二是人的优雅与热情。在很多场合下,新西兰显得彬彬有礼,颇有品味气质。无论认识与否,相遇都会微笑着打招呼“How are you”,请求帮助时先说“Excuse me”, 有麻烦时说句“Sorry”,随时表达感谢“Thank you”,街上几乎见不到吵闹和纷争,觉得置于一个礼仪的国度,与我们礼仪之邦有诸多相似。为了表达对我们的欢迎,坎特伯雷大学竟然专门举行颇有特色的毛利人欢迎仪式和碰鼻礼,正式而隆重,甚至还组织了专人对我们进行辅导和预演。其三是契约精神,开始一直疑惑外来欧洲人如何与本土毛利人相处,及至了解到伟大的《怀唐伊条约》之后,才明白为什么自1840年新西兰独立以来,再无血肉相残的战争,其实就是他们约定的那三条精神,成为他们心头信守承诺的准绳。在商场、超市甚至Sunday market购物,问其原料、产地、价格时,必实诚告之而不欺客。其四是社会秩序。新西兰守法意识之强,从交通秩序即可看出。交通依规而行,难见超速、闯红灯等逾矩者。斑马线上有行人,车停直至行人走完;辅道车上主道时,必先停等主道车再伺机而行。治安状况良好,未见有小偷、打架之状况。其五是尊重人性。公交车入口处是平缓斜坡,方便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上车;公交相对准时,公交站牌可查询待车时间;每次刷卡两小时内免费坐任何公交车,每天刷卡满两次之后全免费坐车。总体感觉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未见有利益冲突者,生活无太多枷锁和设防,究其原因除严格法律的作用外,主要是国民素质的体现,或者说他们骨子中有一股绅士风度之精神,不愿或不屑去做违背自己良知的事情。而这些与源自英国的西方文化教育有很大的关联。他们学校中虽然没有我们的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但是也有国民教育课程,或通过其他课程进行感染熏陶。这充分演绎了教育的本能,即教育使人之成其为人,健全人格的人,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才能良性发挥其才华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否则有才无德是小人,甚至成为歪才和危害社会的危险品。

”——创新文化:人与未来的和谐
在新西兰,不少人感觉传统的东西居多,不管是自然和人文,如他们坚持畜牧业,少发展工业,但是依我看来,他们是在保留优良传统中寻求变化,而并非因循守旧,他们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居民建筑,国人大都有自己的独栋房子,而几乎没有两栋建筑设计相同,都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让人看着既整体格调协调,而又错落有致,无审美疲劳。其次是大学理念,以坎大为例,他们校园中处处都有校训“Be prepared to change the world”的指示牌,并且在其章程中予以体现,将革新融进大学办学理念,可见他们国家和高等教育非常注重变革和创新。第三是教育方式,在新西兰随处可见各种探险挑战项目,如蹦极、跳伞、滑翔、极地车等,非常刺激,很能培养人的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本地人非常喜爱。另外我们上课时间虽只有几周,但是安排的教师都非常有特色,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不同,给我们展示了讨论式学习、案例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诸多方式,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都有很多创新,而且较为重要的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每个教师都特别强调启发学员思考和提问,课程中老师随时会问“Any questions”,他们不怕有问题的学生,而怕没有问题的学生。第四是管理及学生活动。危机管理充分体现创新力和应变能力,大地震后新西兰社区、大学能在短期中恢复秩序,学生志愿军震后两三天即成立,而且迅速发展为数万人,可见他们的创新力、应变力和自组织力量的强大。还有充满活力的UCSA(坎大学生会)的大楼、群雄角逐的学生开题计划竞赛、艺术学院各种创意作品和学生以粉笔在地上创作的球赛广告,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创新的气息。这些创新似乎都是良性的创新,帕累托式的创新,都有利于进步,有利于未来,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多赢。
诚然,短期中发现新西兰的特色不少,但是仔细思考,也有些遗憾与不足,如:新西兰是个年轻的国度,真正建国只有162年历史,而且大都在英殖民时期,缺少个性和厚重感。毛利文化有特色但是由于以前没有文字记载,会有不少断裂,如不加好好保护,随着人口减少和其他文化渗入,会有消亡的危险。大学少而精,师资和学生国际化程度也较高,思想、理论较为前沿,但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工科,由于缺少实践基地和产业对接,可能会有不着地的感觉,如何克服和改进是个难题。

学习主要为了反思和自我改进。新西兰所学的如何吸收呢?他们具体的教学及管理,确有不少可借鉴之处,但深深思考,那或许是“术”的范畴,值得学而且有些必须学,当然我们教学和管理也有自己的国情和特色,可以在保留我们的特色上合理地吸收。而真正深刻的学习,则更要从“道”来解决。只有解决了心灵的深层次问题,才会对外在的东西有影响。否则是无本之末,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我建议加强三个方面的教育:感恩教育、公民教育、创新教育。

感恩教育——激发人性之善

新西兰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和懂得,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社会的感恩,自觉爱护自然和社会,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这与他们的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就是对自然和社会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虽然觉得我们也有几千年以来道家倡导的天道和儒家倡导的孝道等所构建的感恩文化,但在近期功利化的冲击下,我们感恩教育方面有所削弱,或者不尽如意,所以我们当前要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从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开始,着重教育学生在享受资源时,要珍惜资源、节省资源和创造可再生资源,因为他们是资源消费者的同时也是后代资源的提供者和创造者。如果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和回馈,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的悲哀!感恩教育还应鼓励人性向善,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感恩和回馈社会。当前学生处于独生子女时代,在“421”家庭中饱受各种宠爱,感恩教育应鼓励其从主要交往对象入手,由近及远(即由亲人到老师、朋友、同学、再到熟人、陌生人等),由小到大(由具体单独的个人到团体、集体、社会等),这样自我认知、自我实践,才会循序渐进,产生真正的效果。感恩教育具体来说,可考虑以下举措:一是校园环境熏染感恩氛围;二是课堂教学渗透感恩教育;三是班会活动凸显感恩主题;四是特殊节日组织感恩活动;五是家校联系实现感恩教育;六是走向社会体验感恩行动。心头之善乃是社会之善的细胞,人人感恩向善,社会之善则有了坚实的基础。

 

公民教育——共赴心灵之约

从与坎大教师和管理者的交谈中,他们经常谈起世界公民,陡然而生敬意。他们不仅在培养合格的国民,还在培养世界公民,目标是何等高远,胸怀是何等宽广。就我们有十三亿的超级大国来说,由于我们的国情,当前培养合格的国民则是首当其冲。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周孝正先生说:什么叫公民?那就是自由和负责任的人。公民教育内涵宽广,究其精髓,重要在于自由和责任,如何耦合靠契约精神,就是做人有规则,办事有秩序,这是说易行难的。古人曰: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是否信徒,那神明就是我们的准则,抑或法律,抑或道德,抑或灵异。有了它的约束,人人自律,社会自行其道,世人谦谦相交,和谐社会不难实现。从我国来说,公民教育可从四个方面实践之:一是教育对学生一定要公平,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二是开设公民教育课,少些说教,多些感动;三是加强法律教育,让每人学会为自己负责,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四是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资源,让历史去说话。变民可使由之民可使知之,让国人自己感受自由和责任,公民意识形成才真正有希望。当然,公民教育中世界公民教育也不可少,因为随着中国实力增强,国际化、全球化乃今后必然趋势。

 

创新教育——点燃未来之火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和动力。当今世界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创新才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当然创新并非哪个国家和民族的专利,人人都有创新的潜力。正如卡耐基曾说过:其实每个人身内都有原子,但是很少人能释放它;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金矿,可是有很少人能开采它;每个人身后都沉睡着一个巨人,但很少人能唤醒它,人的潜力像太阳一样,只要你让它发光。笔者在坎大最后小组作业展示时曾提出,中国自古至今就有创新的传统,如神九飞天、蛟龙入海无不是现代创新成果的典范,但当前创新遇到一些问题,如山寨文化盛行、教育模式化,这些现象不利于创新。我国特别是高校如何加强创新教育,需从五个方面入手:1、营造创新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创新环境很重要,正如好的土壤才能培育出灿烂之花。创新人才所处的环境不同,可能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也会不同。2、加强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承担着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培育出有创新力的学生,首先得有一批高素质的有创新力的教师队伍。3、注重个性化启发式教育。满堂灌和一刀切式的教学决不能培育出有创新力的人才的,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式。4、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让创新人才有尊严,有地位,有回报;让创新成果不再躺在科研部门睡觉,而成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动机。

 

一月的访学已悄然而去,依然记起我的躯体和灵魂在新西兰的草原和大海上游走,曾戏言我愿成为那快乐的小绵羊或幸福的海鸥。如在中国有我们诸君的戮力,不久的将来若此,则足矣,幸也!